【绳捆索绑基础解释】“绳捆索绑”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将人或物紧紧捆绑起来,无法动弹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在字面上描述了物理上的束缚,也常被引申为精神上、思想上或行动上的限制。以下是对“绳捆索绑”的基础解释与相关知识的总结。
一、基础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绳捆索绑 |
| 拼音 | shéng kǔn suǒ bǎng |
| 释义 | 形容用绳子紧紧地捆绑,使人或物无法动弹;也可比喻受到极大的限制或控制。 |
| 出处 | 不见于古籍典故,常见于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比喻性表达。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强调被束缚、受限制的状态。 |
| 近义词 | 束手就擒、捆成一团、难以脱身 |
| 反义词 |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逍遥自在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描述身体被束缚 | 他被敌人用麻绳绳捆索绑,动弹不得。 |
| 比喻思想受限制 | 在体制内,很多人被绳捆索绑,难以自由表达观点。 |
| 引申为制度或规则约束 | 公司的规章制度让员工感到绳捆索绑,缺乏创造力。 |
三、延伸理解
“绳捆索绑”虽然字面意思较为简单,但在实际使用中,常常带有强烈的比喻意味。它不仅仅指物理上的捆绑,更常用来形容人在社会、制度、观念等层面所受到的限制。这种表达方式在文学、新闻报道甚至日常交流中都较为常见。
此外,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在批评某些不合理的制度时,它可能带有负面情绪;而在描述某种紧张或危险的情境时,则可能更偏向中性或客观描述。
四、注意事项
- 使用时需注意上下文,避免误用或误解。
- 避免在正式场合过度使用,以免显得不够庄重。
- 可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是否使用,或替换为更常见的表达方式。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绳捆索绑”虽是一个简短的成语,但其内涵丰富,应用广泛。理解其含义及使用方式,有助于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