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翻译及原文】《问说》是清代学者刘开所写的一篇议论文,旨在阐述“问”在学习和治学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引用古人的观点与事例,强调了“学贵有疑”的思想,鼓励人们勇于提问、善于思考。
一、原文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问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翻译
| 原文 | 翻译 |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我曾经踮起脚尖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广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登上高处挥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顺着风喊话,声音没有加快,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楚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君子的资质并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 |
| 问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有人问:“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如果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么疑惑就永远无法解决 |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拜他为师 |
|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比我早,我也应该拜他为师 |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还大还是小呢? |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所以无论地位高低、年纪大小,只要道理存在,老师就存在 |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唉!尊师重道的风气已经很久没有传下来了! |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想让人没有疑惑,真是太难了! |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德远远超出一般人,尚且要拜师求教 |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现在的普通人,距离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育他们;但自己却以拜师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读书和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 |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不懂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有的时候请教老师,有时候不请教,这是舍本逐末,我看不出他们有多明智 |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巫医、乐师、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说法,就聚在一起嘲笑 |
|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说:“他和我年龄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 |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地位低的人做老师让人觉得羞耻,官位高的人做老师又显得谄媚 |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唉!尊师重道的风气再也无法恢复了 |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巫医乐师这些工匠,君子不屑一顾,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超过君子,这难道不令人奇怪吗 |
| 圣人无常师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
|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德并不如孔子 |
|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改正。” |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所以不管地位高低、年纪大小,只要道理存在,老师就存在 |
三、总结
《问说》是一篇强调“问”的重要性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比古代圣人和现代人的态度,指出“学贵有疑”的道理。文章提倡虚心求教、不拘一格地寻找老师,反对以身份、地位作为判断老师的依据。
| 内容要点 | 说明 |
| 主题 | 强调“问”与“学”的关系,倡导虚心求教 |
| 核心观点 | “学贵有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 写作手法 | 对比、引用、举例 |
| 作者 | 刘开(清代) |
| 文体 | 议论文 |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打破传统观念,勇于质疑、不断学习 |
结语:
《问说》不仅是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更是一种对知识追求精神的呼唤。它提醒我们,在求知的路上,不应惧怕提问,也不应轻视他人。唯有不断发问、不断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