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诗,原题为《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著称,表达了作者在抗战时期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坚定信念。
一、
这首诗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意象,象征着战争带来的创伤与苦难,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祖国未来的希望。诗中描绘了祖国各地的景象,既有被战火摧残的国土,也有依然充满生机的地方,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不屈的精神。
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运用了大量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坚定。
二、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
| 项目 | 内容 |
| 标题 | 我用残损的手掌 |
| 作者 | 戴望舒 |
| 创作时间 | 1942年 |
| 体裁 | 现代诗 |
| 主要意象 | 残损的手掌、江南的水、长白山的雪、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波涛 |
| 主题思想 | 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未来的希望 |
| 情感基调 | 悲怆中带有坚韧,哀伤中蕴含希望 |
| 艺术特色 | 比喻丰富、象征深刻、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
三、经典语句摘录
-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祖国的土地。”
-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的潮水,写你的名字。”
- “这是一片没有船的渡头,只有浪,只有风。”
这些句子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也体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信念的力量。
四、结语
《我用残损的手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战争年代人民苦难的写照,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礼赞。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