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之夜名词解释】“水晶之夜”(德语:Kristallnacht),又称“碎玻璃之夜”,是纳粹德国在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夜间对犹太人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暴力袭击事件。这是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施迫害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反犹政策从法律和经济手段转向大规模暴力行动。
“水晶之夜”发生于1938年11月9日至10日,是纳粹德国对犹太社区发起的有组织的恐怖袭击。在这场事件中,大量犹太人的商店、住宅和犹太教堂被破坏,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遭到殴打、逮捕甚至杀害。由于许多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因此得名“水晶之夜”。这一事件不仅加剧了犹太人的苦难,也为后来的“最终解决方案”(即大屠杀)埋下了伏笔。
表格:水晶之夜关键信息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 |
| 时间 |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 |
| 地点 | 德国及奥地利部分地区 |
| 背景 | 纳粹政权对犹太人长期歧视与压迫,1938年10月27日,一名犹太青年在法国刺杀德国大使,成为导火索 |
| 主要事件 | - 犹太商店被砸毁 - 犹太教堂被焚毁 - 大量犹太人被捕或遇害 |
| 结果 | - 超过1000人丧生 - 7000多座犹太建筑被毁 - 数万名犹太人被逮捕并送往集中营 |
| 影响 | - 成为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的开端 - 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纳粹暴行 |
| 意义 | - 标志着纳粹对犹太人从法律排斥转向暴力镇压 - 是二战期间大屠杀的前奏 |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纳粹政权如何逐步升级对犹太人的迫害,并最终走向全面种族灭绝的深渊。水晶之夜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刻,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必须铭记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