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司马昭之心”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表面上装作无辜,实则有篡夺权力或阴谋的意图。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讲述了曹魏皇帝曹髦对权臣司马昭的不满与反抗,最终被司马昭所杀的故事。
一、成语来源与背景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 |
| 时间 | 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 |
| 人物 | 曹髦(魏帝)、司马昭(权臣) |
| 故事梗概 | 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试图反抗,但失败被杀,司马昭随后掌握实权,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
二、成语含义
“司马昭之心”字面意思是“司马昭的心思”,实际引申为:
- 表面无害,内心有谋
- 暗藏野心,欲图大位
- 指人有不轨之心,却假装无辜
此成语多用于讽刺那些行为隐秘、心怀不轨之人。
三、历史意义
司马昭作为曹魏后期的重要权臣,逐步掌控军政大权,最终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这一过程被称为“司马氏篡魏”。
| 事件 | 时间 | 结果 |
| 曹髦反抗司马昭 | 公元260年 | 被杀,司马昭完全控制朝廷 |
| 司马昭掌权 | 公元260年后 | 实际掌控曹魏政权 |
| 司马炎称帝 | 公元265年 | 建立晋朝,结束曹魏统治 |
四、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司马昭之心”不仅用于历史语境,也常用于日常表达:
- 例句1:他表面上对公司忠心耿耿,实则早有另立门户的打算,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例句2:虽然他嘴上说要公平竞争,但他的行为早已暴露了司马昭之心。
五、总结
“司马昭之心”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复杂人性。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用于警示人们注意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意图。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 |
| 含义 | 表面无害,实则有谋 |
| 历史背景 | 曹魏末期权力更迭 |
| 现代用法 | 警示他人隐藏动机 |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政治斗争与人性复杂性 |
通过了解“司马昭之心”的来龙去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也能从中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