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是什么时间确定的】“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四部古典小说,它们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然这四部作品在历史上早已流传,但“四大名著”这一称谓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评论的发展才逐渐形成的。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四大名著”这一概念的确立过程,以下是对这四部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四大名著”称谓形成时间的总结。
一、四大名著简介
| 作品名称 | 作者 | 创作年代 | 主要内容 | 文学地位 |
| 《红楼梦》 | 曹雪芹 | 清代(约18世纪) | 描写贾府由盛转衰及宝黛爱情悲剧 |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
| 《西游记》 | 吴承恩 | 明代(约16世纪) | 唐僧师徒取经的神话故事 | 中国神魔小说代表作 |
| 《三国演义》 | 罗贯中 | 明代(约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 | 讲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 中国历史小说奠基之作 |
| 《水浒传》 | 施耐庵 | 明代(约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 | 描写梁山泊英雄聚义的故事 | 中国英雄传奇小说代表 |
二、“四大名著”称谓的形成时间
“四大名著”这一说法并非出自某一位文人或学者的明确界定,而是在近代文学研究和教育体系中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固定下来的。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四大名著”的称谓大致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流行,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正式的文学分类术语。
1. 早期发展
- 在清代以前,这四部作品并没有被统一称为“四大名著”,而是各自独立存在。
- 清代文学评论家如脂砚斋(评《红楼梦》)、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点评,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民国时期的推广
- 民国时期(1912—1949),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研究逐渐系统化,一些学者开始将这四部作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进行研究和介绍。
- 例如,鲁迅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但并未明确提出“四大名著”的概念。
3. 新中国成立后的定型
- 1950年代以后,随着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文学教育的普及,“四大名著”这一称谓被广泛采用。
- 197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机构出版了“四大名著”的整理本,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说法。
- 至此,“四大名著”成为中国文学教育和文化宣传中的标准术语。
三、总结
“四大名著”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概念,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它们分别成书于明清时期,但在“四大名著”这一称呼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流行,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固定的文学分类术语。
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文化影响来看,这四部作品都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阅读、研究和传播。
附:四大名著简要时间线
| 时间 | 事件 |
| 18世纪 | 《红楼梦》成书 |
| 16世纪 | 《西游记》成书 |
| 14世纪末—15世纪初 | 《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 |
| 20世纪30年代 | “四大名著”称谓开始流行 |
| 1950年代后 | 成为标准文学术语,广泛用于教育与出版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大名著”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