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苏东坡的诗《中秋》

2025-06-28 03:04:22

问题描述:

苏东坡的诗《中秋》,快急死了,求正确答案快出现!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8 03:04:22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不仅以词著称,其诗作也极具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在众多作品中,有一首题为《中秋》的诗,虽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样广为流传,却同样展现了苏轼对人生、自然与情感的独特感悟。

《中秋》一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那时的他虽身处逆境,但心境却愈发豁达。诗中没有过多的哀怨,更多的是对团圆、思念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全诗如下: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首句“暮云收尽溢清寒”,描绘了中秋之夜天空的澄澈与清凉,仿佛连空气都被月光浸润。第二句“银汉无声转玉盘”则将月亮比作天上的玉盘,在银河中缓缓移动,静谧而庄严。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人感慨时光易逝,美好的夜晚难以常驻,而未来的明月又将在何方?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正是苏轼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秋》虽然篇幅短小,但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它不同于那些豪放奔放的词作,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孤独而深邃的中秋之夜。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文人面对困境时的沉思与超然,也感受到了他对人间温情的深切怀念。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苏轼“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即便身处贬谪之地,他依然能够从自然中找到慰藉,从月光中汲取力量。这种豁达的心态,也正是他能够超越苦难、成就文学高峰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苏轼的《中秋》虽非其代表作,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它不仅记录了一个中秋之夜的静美,更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无限思索。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