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旁观的成语解释】“袖手旁观”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某件事情时,不参与、不干涉,只是站在一旁观看。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或发生冲突时,采取冷漠、不作为的态度。
成语解释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士会平秦晋之盟……秦伯曰:‘子为晋君,何以待我?’对曰:‘臣闻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一日不忘。’于是秦伯怒,遂与晋战。楚子问于申叔展曰:‘吾欲伐宋,何如?’对曰:‘不可。’曰:‘何故?’曰:‘宋有贤人,其名曰华元,其德可嘉,若不伐之,恐后患无穷。’于是楚子乃止。晋人闻之,曰:‘此真贤者也!’而宋人则曰:‘彼非袖手旁观者也。’”
虽然该成语的具体出处存在争议,但现代常用版本多源自《战国策》或《史记》等文献中的类似表达。
含义:指对别人的事情漠不关心,不加以干预或帮助,只在一旁观望。
感情色彩:贬义词,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不负责任、缺乏同情心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常用于书面语中。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袖手旁观 |
拼音 | xiù shǒu páng guān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具体出处存疑) |
含义 | 对他人的事情不参与、不干涉,只在一旁观看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常用于书面语 |
近义词 | 袖手旁观、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
反义词 | 积极参与、挺身而出、主动帮助 |
使用场景 | 描述某人对他人困境漠不关心、不作为的行为 |
示例句子 | 他在朋友遇到困难时,只是袖手旁观,没有伸出援手。 |
总结
“袖手旁观”这一成语,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对他人遭遇的冷漠态度,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需要帮助时,应具备一定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避免成为“袖手旁观”的人,而是要勇于担当、积极行动,这样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