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平十法和破十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加减法运算中,“平十法”和“破十法”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方法。这两种方法通过拆分数字、调整数位的方式,使计算过程更加直观、易懂。下面是对这两种方法的总结与对比。
一、什么是平十法?
定义:
平十法是一种用于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主要用于当一个加数接近10时,将另一个加数拆分成“10 + 另一个数”,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适用情况:
适用于像“9+6”、“8+7”这样的加法题。
步骤示例(以9+6为例):
1. 将6拆成1和5;
2. 先算9+1=10;
3. 再算10+5=15。
优点:
便于孩子理解“凑十”的概念,有助于培养数感。
二、什么是破十法?
定义:
破十法是一种用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主要用于当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把被减数拆成“10 + 另一个数”,再进行减法运算。
适用情况:
适用于像“14-8”、“15-7”这样的减法题。
步骤示例(以14-8为例):
1. 将14拆成10和4;
2. 先算10-8=2;
3. 再算2+4=6。
优点:
帮助孩子理解“借位”概念,增强对数的分解与组合能力。
三、平十法与破十法对比表
对比项目 | 平十法 | 破十法 |
用途 | 进位加法 | 退位减法 |
适用场景 | 如9+6、8+7等 | 如14-8、15-7等 |
核心思想 | 凑成10,再加余数 | 拆成10和余数,再减 |
计算步骤 | 拆分第二个加数为1和剩余部分 | 拆分被减数为10和余数 |
示例 | 9+6 → 9+1+5=15 | 14-8 → 10-8+4=6 |
学习目标 | 理解“凑十”思维 | 理解“借位”与分解数 |
四、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物操作、图形辅助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的直观感知。同时,鼓励学生多练习,逐步从“动手操作”过渡到“心算”。对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可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掌握这两种基本计算方法。
通过平十法和破十法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兴趣。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