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哪些典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表达人在努力之后,最终结果仍受天意或命运影响的意思。这句话既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承认了客观环境和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以下是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相关典故的总结与分析。
一、出处与含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最早见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的一段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托臣以讨贼,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虽未直接出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其精神内涵与此极为相似。
后来,这一说法被广泛引用,成为对人生成败的一种哲理总结。
二、相关典故汇总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关系 |
诸葛亮北伐 | 《三国志》《三国演义》 | 诸葛亮多次北伐,虽尽心尽力,但最终未能实现恢复汉室的目标。 | 谋事在人:诸葛亮尽心尽力;成事在天:因国力、时机等限制未能成功。 |
岳飞北伐 | 《宋史》 | 岳飞一生致力于北伐收复河山,但最终被秦桧陷害,含冤而死。 | 谋事在人:岳飞有志气、有能力;成事在天:政治环境、君主决策等因素导致失败。 |
项羽乌江自刎 |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羽虽勇猛无敌,但刚愎自用,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 谋事在人:项羽有才能;成事在天:性格缺陷与历史大势使然。 |
毛泽东与长征 | 《毛泽东传》 | 长征途中,红军面对重重困难,依靠智慧和毅力完成战略转移。 | 谋事在人:领导人正确决策;成事在天:外部环境复杂,但最终成功。 |
刘备白帝城托孤 | 《三国志》 | 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感叹自己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 谋事在人:刘备一生奋斗;成事在天:天命难违,未能如愿。 |
三、总结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它强调了个人的努力与责任,同时也承认了外在因素对结果的决定性作用。从古至今,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都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诸葛亮的北伐、岳飞的抗金,还是项羽的失败,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深层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尽己所能,同时也要保持谦逊与理性,接受无法控制的因素,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得失与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