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进七出是谁的典故】“七进七出”是三国时期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战斗中屡次进出敌阵,表现出极高的勇气和忠诚。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讲述了某位武将英勇无畏、身经百战的故事。
一、
“七进七出”最早出自《三国演义》,讲述的是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为了保护刘备的幼主刘禅(阿斗),单骑闯入曹军大营,七次进出敌阵,最终成功救出刘禅,并全身而退。这一情节展现了赵云的忠勇与骁勇善战,因此“七进七出”成为后世对赵云英勇事迹的代称。
虽然正史中并未明确记载“七进七出”的具体次数,但《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赋予了这一情节极强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使得赵云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三国演义》(罗贯中) |
| 主角人物 | 赵云(字子龙) |
| 战役背景 | 长坂坡之战(刘备败走时) |
| 故事内容 | 赵云单骑救主,七次进出曹军大营 |
| 原文描述 | “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 |
| 历史真实性 | 正史未载具体“七进七出”细节 |
| 文学意义 | 彰显赵云忠勇无畏、智勇双全的形象 |
| 后世影响 | 成为“英勇无畏”的象征性表达 |
三、结语
“七进七出”不仅是赵云英雄形象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精神的推崇。尽管这一情节更多是小说的艺术加工,但它所传递的精神却深深影响了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与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