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汞的词语解释】“铅汞”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比喻不正当或有害的事物,尤其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中常被用来象征邪恶、腐败或不良影响。该词源自金属“铅”和“汞”的特性——铅质重而沉,汞则轻而流动,二者皆为有毒之物,故常被引申为负面意义。
一、词语解释总结
| 词语 | 铅汞 |
| 拼音 | qiān gǒng |
| 词性 | 名词(多用于比喻) |
| 基本含义 | 1. 金属名称:铅和汞是两种有毒的重金属。 2. 比喻:指有害、腐败、不正之物。 |
| 使用场景 | 古代文学、诗词、成语、哲理文章中常见。 |
| 近义词 | 腐败、毒害、污浊、奸佞 |
| 反义词 | 清白、纯净、正直、良善 |
二、详细解释
“铅汞”最初是指两种具体的金属物质:
- 铅:化学元素符号Pb,质地柔软、密度大,历史上常用于制造铅笔芯、管道等,但长期接触对人体有害。
- 汞:化学元素符号Hg,俗称水银,液态金属,具有剧毒性,常用于温度计、气压计等。
由于铅和汞均为有毒物质,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赋予负面象征意义。例如,《庄子》中曾用“铅汞”来比喻世俗的欲望与诱惑;《红楼梦》中也有类似的隐喻,借以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批判。
在现代汉语中,“铅汞”更多地作为比喻使用,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评论中,如:
- “他身上的铅汞之气太重,难成大器。”
- “社会上的铅汞现象,亟需净化。”
这类用法强调的是某种消极因素对人的影响,带有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
三、相关成语与典故
| 成语/典故 | 含义 |
| 铅刀一割 | 比喻才能平庸,难以成事。 |
| 点石成金 | 原意为炼金术,后引申为化腐朽为神奇,但有时也暗含对“铅汞”转化的讽刺。 |
| 以毒攻毒 | 用有害的方法解决有害的问题,有时也与“铅汞”有相似的逻辑。 |
四、结语
“铅汞”一词虽源于金属,但在文化语境中已演变为一种具有深刻寓意的比喻。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物质的认知,也承载了对人性、社会现象的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警惕“铅汞”式的不良影响,追求内心的纯净与正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