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翻译】“强项令”是《后汉书·董宣传》中的一则历史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一位名叫董宣的官员,因刚正不阿、执法严明而被百姓称为“强项令”。这个称号源于他面对权贵时毫不退让的态度,体现出古代清官的风骨与气节。
本文将对“强项令”的原文进行翻译,并通过总结和表格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与意义。
一、原文与翻译
原文:
>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帝曰:“强项令去。”即以头击楹,血流被面,曰:“臣不奉诏,不敢奉命。”帝曰:“强项令,卿得之矣。”
翻译: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县人。……皇帝说:“强项令,你走吧。”董宣立刻用头撞击柱子,鲜血流满面部,说:“我不接受诏令,不敢听从命令。”皇帝说:“强项令,你赢了。”
二、
“强项令”是一个体现刚直不阿精神的称号,用来形容那些敢于坚持原则、不畏权势的官员。董宣在面对皇帝的命令时,表现出极高的个人操守和坚定立场,虽然因此受到惩罚,却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这一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清官的推崇,同时也揭示了权力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董宣的行为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也象征着一种理想的政治人格。
三、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故事出处 | 《后汉书·董宣传》 |
| 主角 | 董宣(字少平) |
| 称号含义 | “强项令”意为“强硬的县令”,指不屈服于权势、坚持正义的人 |
| 故事背景 | 东汉时期,董宣因执法严明、不惧权贵而被百姓敬重 |
| 关键情节 | 董宣拒绝执行皇帝命令,以头撞柱,表现坚定立场 |
| 故事寓意 | 强调清官应有气节,不畏强权;反映古代对公正执法的追求 |
| 历史评价 | 董宣被视为典型的清官代表,其事迹被后世传颂 |
四、结语
“强项令”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正义与操守的坚守,也提醒现代人,在面对不公与压力时,应保持独立思考与坚定信念。董宣的故事虽已过去千年,但其所传达的价值观仍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