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群起而攻之历史典故

2025-10-31 13:46:15

问题描述:

群起而攻之历史典故,求大佬给个思路,感激到哭!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31 13:46:15

群起而攻之历史典故】“群起而攻之”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阳货》。原句为:“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后世引申为众人一齐攻击某人或某事,形容集体对某一对象进行批评、指责或围攻。

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集体意识,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言论与行为的重视。在现代社会,“群起而攻之”常被用来描述舆论对某人或某事件的广泛批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这种现象更为常见。

一、历史背景

项目 内容
出处 《论语·阳货》
原文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批评那些巧言令色、祸乱国家的人)
含义 指众人一起攻击、批评某人或某事
用法 多用于描述群体对某人的舆论谴责或集体行动

二、典故解析

“群起而攻之”最早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集体攻击”,而是强调语言的破坏力。孔子认为,那些善于言辞却心术不正的人,容易导致国家动荡,因此应加以警惕。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群体行为的描述,即多人共同对某一对象进行批评或攻击。

在古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政治斗争、道德审判或社会舆论中。例如,某些官员因言行不当,遭到朝臣集体弹劾;或者某些士人因言论不合时宜,被士林群起而攻之。

三、现代应用

场景 应用示例
网络舆论 某明星因不当言论引发网友集体批评
社会事件 某企业因环保问题遭公众强烈抵制
政治领域 某官员因腐败问题被媒体和公众联合曝光

四、总结

“群起而攻之”不仅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它反映了群体意识、道德评判以及舆论的力量。在今天,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这种“群起而攻之”的现象更加频繁,也更需要理性思考和客观判断。

“群起而攻之”源自《论语》,原意是批评那些以巧言惑众、危害国家的人。如今,该成语多用于描述众人集体对某人或某事的批评和攻击。在现代社会,这一现象在舆论场中尤为明显,既有正面的监督作用,也可能带来非理性的舆论暴力。因此,在面对“群起而攻之”时,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