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悬崖实验】“视觉悬崖实验”是心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克(Gibson)和沃克(Walk)于1960年设计,旨在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该实验通过观察婴儿在“视觉悬崖”装置上的反应,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对深度的感知能力。
一、实验概述
“视觉悬崖”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装置,由一块透明玻璃板覆盖在两个不同高度的平台之间,形成一种视觉上的“悬崖”。下方的平台铺有图案,使玻璃板看起来像一个深坑。实验中,婴儿被放置在平台上,并鼓励他们向对面爬行。实验者通过观察婴儿的反应,判断其是否具有对深度的感知。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过程中,婴儿被分为不同的年龄段进行测试。结果显示:
- 6个月以上的婴儿:表现出对“悬崖”的恐惧,通常会停止爬行或拒绝跨过边缘。
- 6个月以下的婴儿: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反应,能够顺利爬过“悬崖”。
这一结果表明,婴儿在大约6个月时开始发展出对深度的感知能力。
三、实验意义
1. 揭示了婴儿的感知发展:实验证明婴儿并非完全依赖触觉,而是能够通过视觉判断距离和深度。
2. 支持了“知觉先于动作”的理论:即婴儿的感知能力先于其运动能力的发展。
3. 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实证依据:推动了对儿童感知与认知发展的进一步研究。
四、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实验名称 | 视觉悬崖实验 |
| 设计者 | 沃克(Gibson)和沃克(Walk) |
| 实验时间 | 1960年 |
| 实验目的 | 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 |
| 实验装置 | 由透明玻璃板覆盖的“悬崖”结构 |
| 实验对象 | 不同年龄段的婴儿 |
| 主要发现 | 6个月以上婴儿能感知深度,6个月以下则不能 |
| 实验意义 | 揭示婴儿感知发展,支持知觉先于动作理论 |
通过“视觉悬崖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婴儿如何通过视觉感知世界,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类感知系统的发展规律。这一实验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并在儿童发展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