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古语说的是什么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一句源自《论语》的经典古语,常被用来表达对某些行为或事件的强烈不满与愤怒。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原文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说,如果连这种违背礼制的事情都能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一、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原意是孔子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在自家庭院中使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认为这是对礼制的严重僭越。孔子对此表示无法容忍,并以此警示人们,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能接受,那其他更严重的不义之事也将无法阻止。
这句话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对某种行为或现象的极度不满,强调“底线”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要有原则、有底线,不能一味妥协和忍让。
二、表格对比分析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论语·八佾》 |
| 原文 |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 作者 | 孔子 |
| 背景 | 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僭越礼制 |
| 含义 | 对违反道德或礼制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
| 现代用法 | 表达对某些行为的无法容忍 |
| 引申意义 | 强调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的重要性 |
三、延伸理解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可以用于多个领域,比如:
- 职场:面对不公或违规行为时,不能一味忍让。
- 家庭:对于家人之间的伤害,也要有底线。
- 社会:面对不正义的现象,应敢于发声。
总之,“是可忍,孰不可忍”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现实的警醒,提醒我们做人要有原则、有底线,不能轻易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