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家庭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复杂态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与亲情之间的矛盾。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 知识目标 | 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 |
|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 |
| 情感目标 | 引导学生思考亲情与金钱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内容 | 说明 |
| 教学重点 | 分析于勒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
|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感知
- 导入:通过提问“你有没有一个‘远房亲戚’让你印象深刻?”引发学生兴趣。
-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 梳理情节:用表格形式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
| 时间 | 事件 | 人物表现 |
| 小说开头 | 家庭贫困,于勒出走 | 父母担忧,但希望他能发大财回来 |
| 于勒归来 | 大家期待于勒归来 | 姐姐结婚前,全家充满期待 |
| 于勒身份暴露 | 实际是个穷水手 | 全家震惊,失望甚至厌恶 |
第二课时:人物分析与主题探讨
- 人物分析:
- 菲利普夫妇:贪婪、势利、虚荣,代表资产阶级的典型。
- 于勒:命运多舛,善良却遭人冷遇,象征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
- 若瑟夫:童真、善良,是作者寄予希望的人物。
- 主题探讨:
- 金钱与亲情的冲突
- 社会阶层与人性冷漠
- 对“人”的尊重与理解
第三课时:语言品味与拓展延伸
- 语言特色:
- 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如母亲的反复叮嘱)。
- 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变化。
- 拓展延伸:
- 阅读莫泊桑其他作品,如《项链》《我的老师》等,感受其写作风格。
- 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于勒”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四、作业布置
| 作业内容 | 目的 |
| 撰写一篇读后感 | 巩固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
|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 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
| 模仿莫泊桑的风格写一段小故事 | 培养写作能力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入理解人物与主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过于机械化的讲解。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现实意义。
总结:
《我的叔叔于勒》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暖。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文学知识,还能提升人文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