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许多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众多传统节日中,端午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被列入该名录的传统节日。
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其起源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后逐渐演变为集祭祀、祈福、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还包含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民间活动,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民族认同感。
2009年,端午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一传统节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我国首个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午节的保护与传承也受到更多关注。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节日名称 | 端午节 |
| 别称 | 端阳节、龙舟节 |
| 日期 | 农历五月初五 |
| 起源 |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 主要习俗 |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 |
| 非遗地位 | 我国首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节日 |
| 入选时间 | 2009年 |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民俗传统与集体精神 |
三、结语
端午节作为我国首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更是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契机。通过保护和弘扬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