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2025-11-25 04:26:15

问题描述: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急!求解答,求别忽视我的问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25 04:26:15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076年中秋,当时他因政治失意,被贬至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中通过描写明月、举杯邀月、思念亲人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兄弟苏辙的深切怀念。

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豪放之气,又含婉约之情,是宋词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二、全诗原文: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内容结构分析表:

段落 内容概述 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
上片 诗人望月饮酒,幻想飞升仙界,却又担忧高处寒冷,最终选择留在人间 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眷恋与矛盾心理 想象、对比、拟人
下片 描写月光洒落,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抒发对兄弟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感悟 借景抒情、设问、排比
结尾 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束,寄托美好祝愿 表达对亲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希望 哲理升华、象征

四、创作背景简述:

苏轼此词创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他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不合,被贬至密州。中秋夜,他独自赏月,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词中不仅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也体现了他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

五、艺术特色总结:

- 情感真挚:全词情感丰富,既有孤独感,也有对亲人的牵挂。

- 意境深远:借月寄情,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艺术境界。

- 语言凝练:用词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如“起舞弄清影”、“千里共婵娟”等皆为经典。

- 哲理深刻:通过自然现象反映人生规律,体现苏轼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六、结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邃的哲思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至今仍广为传诵。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