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槁暴通假字】一、
“虽有槁暴”出自《荀子·劝学》中的名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木材被晒干后变得枯脆,也不会再变直,是因为它已经被火烤过,改变了形状。这里的“槁暴”指的是木材经过日晒和火烤后的状态。
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即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而“虽有槁暴”中,“槁”与“皜”、“暴”与“曝”都有可能被视为通假字。但根据现代学术研究和教材解读,通常认为“槁暴”并非通假字,而是本义词组,表示“干枯、晒干”。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知识点,以下通过表格形式对“虽有槁暴”及相关通假字进行梳理与分析。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原文出处 | 含义解释 | 是否为通假字 | 备注 |
| 虽有 | 《荀子·劝学》 | 即使有 | 否 | 常见虚词,无通假 |
| 槁 | 《荀子·劝学》 | 干枯的木头 | 否 | 本义为干枯,非通假 |
| 暴 | 《荀子·劝学》 | 晒干、暴露 | 否 | 本义为晒,非通假 |
| 槁暴 | 《荀子·劝学》 | 干枯且晒干的状态 | 否 | 组合词,非通假 |
| 皜 | —— | 白色、明亮 | 是(通“皎”) | 与“槁”音近,但“槁暴”中未使用 |
| 曝 | —— | 晒 | 是(通“暴”) | “暴”有时可通“曝”,但“槁暴”中“暴”为本义 |
三、补充说明
虽然“槁暴”本身不是通假字,但在古文学习中,学生常会混淆“槁”与“皜”、“暴”与“曝”的关系。因此,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应注意区分字义与通假现象,避免误读。
此外,“虽有槁暴”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荀子对学习和修养的深刻见解,也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与人工改造之间关系的认识。通过理解这些词汇的本义和可能的通假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文言通假字或经典句子,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