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意思】“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在面对强敌或不利局面时,主动后撤以保存实力、争取时间或避免正面冲突。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军事策略和处世智慧。
一、成语来源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当时,晋文公为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以此表示对楚国的尊重和信守承诺。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诸侯的支持,也最终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二、成语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字面意思 | 后退三舍(九十里) |
| 引申意义 | 主动让步、避让、保存实力、避免正面冲突 |
| 使用场景 | 军事、政治、外交、个人应对冲突等场合 |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褒义,强调策略性和灵活性 |
三、成语用法举例
1. 在谈判中,他选择退避三舍,避免激化矛盾。
2. 面对强敌,他决定退避三舍,等待战机。
3. 这次比赛,他故意放水,实则是为了退避三舍,为下一场比赛做准备。
四、成语与现实启示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
- 有时候,退让不是软弱,而是智慧。
- 在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灵活应变比硬碰硬更有价值。
- 退一步,海阔天空,留有余地,才能掌握主动权。
五、总结
“退避三舍”不仅是古代战争中的战术,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或冲突时,不必一味硬扛,适时退让、调整策略,往往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 成语 | 退避三舍 |
| 出处 | 《左传》 |
| 意思 | 主动后退,避免正面冲突 |
| 延伸意义 | 策略性退让,保存实力 |
| 使用场景 | 军事、政治、人际交往等 |
| 情感倾向 | 褒义,强调智慧与灵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