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初源于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发生的一起劫持事件。在该事件中,被劫持的人质对劫匪产生了情感依赖,甚至在获释后仍表现出对劫匪的同情和保护行为。这一现象后来被心理学界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简称“斯德哥尔摩效应”。
斯德哥尔摩效应通常发生在极端情境下,如绑架、囚禁、虐待等,人质或受害者在长期与加害者接触后,可能会逐渐产生认同感,甚至反过来支持加害者的行为。这种心理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帮助个体在高压环境中维持心理平衡。
一、斯德哥尔摩效应的核心特征
| 特征 | 描述 |
| 情感依赖 | 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上的依附或同情 |
| 认同感 | 受害者开始认同加害者的观点或行为 |
| 保护欲 | 受害者可能试图为加害者辩护或提供帮助 |
| 忽视威胁 | 受害者可能忽略自身受到的威胁或伤害 |
二、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形成原因
| 原因 | 解释 |
| 长期接触 | 受害者与加害者长时间共处,建立某种联系 |
| 生存压力 | 在极端环境下,受害者可能通过认同加害者来求生 |
| 情感操控 | 加害者可能通过施舍、关心等方式影响受害者情绪 |
| 心理防御机制 | 一种心理自我保护,避免面对现实的痛苦 |
三、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实际案例
| 案例名称 | 发生时间 | 简要描述 |
| 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 | 1973年 | 4名人质被劫持5天,后对劫匪表示同情 |
| 威廉·凯利案 | 1980年代 | 被绑架的女性对绑架者产生感情并协助其逃脱 |
| 中国某地绑架案 | 2010年 | 被绑架女孩在释放后称“感谢绑匪” |
四、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影响
| 影响类型 | 具体表现 |
| 心理层面 | 受害者出现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 社会层面 | 受害者可能难以重新融入社会,遭受误解或排斥 |
| 法律层面 | 受害者可能因“协助犯罪”而面临法律问题 |
五、如何识别和应对斯德哥尔摩效应?
| 方法 | 说明 |
| 专业心理干预 | 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受害者重建认知和情绪 |
| 社会支持 | 家庭和朋友的支持有助于受害者恢复信心 |
| 法律援助 | 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防止二次伤害 |
| 教育宣传 | 提高公众对斯德哥尔摩效应的认识,减少误解 |
总结: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种在极端情境下出现的心理现象,表现为受害者对加害者的情感依赖和认同。它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危机时,需关注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