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的词语意思是什么】“肃慎”是一个汉语词汇,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常用于描述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肃慎”一词的含义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与古代中国东北边疆的民族有关。
一、词语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 | 肃慎 |
| 拼音 | sù shèn |
| 词性 | 名词(古代民族/地名) |
| 出处 | 《山海经》《尚书·禹贡》等古籍 |
| 含义 | 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国名,后泛指北方边疆地区 |
| 历史背景 | 夏商周时期活跃于东北,与中原王朝有交往 |
| 文化特点 | 以渔猎为主,崇尚勇武,与中原文化有交流 |
| 现代意义 | 作为历史名词,用于研究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史 |
二、详细解释
“肃慎”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是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名称。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曾派遣使者到四方,其中“肃慎”是其中之一,说明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黑龙江、吉林一带。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肃慎”逐渐成为对东北地区各部族的统称。到了汉代以后,这一地区出现了“挹娄”“勿吉”“靺鞨”等名称,而“肃慎”则逐渐被边缘化,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肃慎”一词不仅代表一个民族,也象征着古代中国与北方边疆的互动关系。它在文学、历史、地理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的重要参考。
三、结语
“肃慎”作为一个古老的词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代东北民族的代称,也是古代中国与北方民族交往的见证。了解“肃慎”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民族结构和边疆发展。
如需进一步探讨“肃慎”与现代东北文化的联系,可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进行延伸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