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中作的注解】《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他在大漠中行军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苍凉,体现了边塞诗特有的豪迈与悲壮。以下是对《碛中作》的详细注解。
一、诗歌原文: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无人烟。
二、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独自在荒凉的大漠中行进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塞艰苦生活的感慨。诗中“走马西来”表现了行军的急促,“辞家见月两回圆”则透露出离家已久、思乡情切。“平沙万里无人烟”更是将边塞的荒凉与孤寂渲染得淋漓尽致。
三、注解表格:
| 词语/句子 | 注解 |
| 走马西来欲到天 | 骑马向西行进,仿佛快要到达天边,形容路途遥远。 |
| 辞家见月两回圆 | 离开家乡后,已经看到月亮两次圆满,表示时间已过很久。 |
| 今夜不知何处宿 | 今晚不知道会在哪里过夜,表现出旅途的不确定性与孤独。 |
| 平沙万里无人烟 | 广阔的沙漠没有一个人影,突出边塞环境的荒凉与寂寞。 |
四、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全诗仅四句,用词极为精炼,却意境深远。
- 情感真挚: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 画面感强:如“平沙万里无人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边塞的苍茫与辽阔。
五、创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多次出使西域,亲身经历边塞生活。《碛中作》正是他在一次远行途中所作,反映了当时边塞将士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
六、结语:
《碛中作》虽短,但意蕴深远,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抒情诗。它展现了边塞风光的壮美与凄凉,也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