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物色篇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物色篇”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本文将对《文心雕龙·物色篇》进行原文摘录,并提供相应的白话翻译,便于理解其核心思想。
一、原文节选(《文心雕龙·物色篇》)
> 夫神思之术,多资于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物色无新,情意不深,则辞章寡味,不能动人。
> 故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取舍万殊。贵能标本,以立意为宗。
> 盖诗者,天地之心,风雅之旨也。观物而得其情,触景而生其志,斯为上矣。
> 若夫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所以讽劝规谏,亦可悦耳娱心。
> 故曰:物色虽繁,情志为本;辞藻虽丽,意象为先。
二、白话翻译
| 原文 | 白话翻译 |
| 夫神思之术,多资于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 文学创作中的构思方法,常常依赖于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人的情感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文章的语言则是由情感引发的。 |
| 若物色无新,情意不深,则辞章寡味,不能动人。 | 如果描写的事物没有新意,情感不够深刻,那么文章就会缺乏韵味,无法打动人心。 |
| 故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取舍万殊。贵能标本,以立意为宗。 | 所以诗人面对事物时,联想不断;他们沉醉于各种景象之中,有所取舍。最重要的是抓住根本,以立意为主导。 |
| 盖诗者,天地之心,风雅之旨也。观物而得其情,触景而生其志,斯为上矣。 | 诗歌是天地之间的心声,体现了《诗经》的主旨。能够通过观察事物获得情感,因景生情,这才是上乘之作。 |
| 若夫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所以讽劝规谏,亦可悦耳娱心。 | 至于赋这种文体,讲究铺陈辞藻,描绘事物,抒发志向,既可以用来讽喻劝谏,也能让人感到愉悦。 |
| 故曰:物色虽繁,情志为本;辞藻虽丽,意象为先。 | 因此说:虽然描写的事物丰富多样,但情感和志向才是根本;即使辞藻华丽,也要以意象为先。 |
三、总结
《文心雕龙·物色篇》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物色”与“情志”的关系。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内心的情感,达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效果。他指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丰富的描写,更要有深刻的意蕴和明确的立意。同时,他也提到赋等文体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强调了“意象”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表格总结
| 内容要点 | 简要说明 |
| 核心观点 | 文学创作需结合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 |
| 情感与物色的关系 | 情感随物色变化,辞章因情而生 |
| 优秀作品的标准 | 情意深刻、意象鲜明、立意明确 |
| 赋的特点 | 铺陈辞藻,体物写志,兼具劝谏与娱乐功能 |
| 文学价值 | 强调“情志为本”,重视文学的内在意义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文心雕龙·物色篇》不仅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总结,也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