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里驱十五日是的是哪一次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这一句诗,出自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它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快速机动、灵活作战的军事才能。那么,“七百里驱十五日”具体指的是哪一次“围剿”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历史背景。
一、
“七百里驱十五日”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期间,成功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反“围剿”。此次战役中,红军以少胜多,运用游击战术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方式,在短短15天内行军700余里,最终在江西宁都地区全歼敌军主力,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一战役标志着红军在战略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也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红军中的重要地位。
二、相关历史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
诗句原文 |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
时间 | 1930年12月—1931年1月 |
地点 | 中央苏区(江西) |
交战双方 | 红军 vs 国民党军(张辉瓒部) |
战役性质 | 第一次反“围剿” |
红军指挥官 |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 |
战役结果 | 红军全歼敌军主力,取得重大胜利 |
意义 | 标志红军从防御转向主动进攻,奠定游击战与运动战结合的军事思想 |
三、结语
“七百里驱十五日”不仅是对红军英勇作战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中国革命早期军事战略的重要体现。这次战役的成功,为后来的反“围剿”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与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