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完璧归赵的原文和注释

2025-11-15 12:59:49

问题描述:

完璧归赵的原文和注释,这个坑怎么填啊?求大佬带带!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15 12:59:49

完璧归赵的原文和注释】“完璧归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成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机智应对,成功保全了赵国的和氏璧,并最终将其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的故事。以下是该故事的原文及详细注释。

一、原文节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王闻赵有和氏璧,欲以其为欺,乃遣使以秦王之名,求赵王以为宝。赵王与群臣议,皆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与。’……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与,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于是,秦王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秦王怒,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秦王虽怒,不能加诛。……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二、注释说明

原文 注释
秦王闻赵有和氏璧 秦国的君主听说赵国有稀世珍宝“和氏璧”。
欲以其为欺 想用这块玉来欺骗赵国。
遣使以秦王之名 派使者带着秦王的名义去索取。
赵王与群臣议 赵王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曲在赵 如果赵国不给,责任在赵国。
宁许以负秦曲 宁愿答应秦国的要求,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九宾礼 古代一种隆重的外交礼仪,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引赵使者蔺相如 接见赵国的使者蔺相如。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自从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从来没有真正遵守过约定的人。
现在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如果秦国现在主动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国怎么敢留下玉而得罪大王呢?
左右皆靡 侍从们都被吓退了。
不能加诛 无法加罪于他。

三、总结

“完璧归赵”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体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胆识。他在面对强权时,既不失礼,又敢于据理力争,最终成功保护了国家的利益,展现了古代士大夫的风骨。这一典故被后人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保全事物原样归还”的行为。

通过以上原文与注释的整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经典故事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