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读音及解释】“雹”是一个常见的汉字,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了解它的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以下是对“雹”的详细说明。
一、
“雹”是汉语中的一个形声字,读音为 báo,声调为第二声。它主要表示一种自然现象——冰雹,即在强对流天气中形成的固态降水。除了自然现象外,“雹”在某些语境下也可引申为“打击”或“突然的打击”,如“冷箭暗箭”等表达。
在现代汉语中,“雹”字多用于气象学和文学描写中,属于较为正式的用词。由于其发音和写法相对简单,学习者容易掌握,但实际应用较少。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汉字 | 雹 |
| 拼音 | báo |
| 声调 | 第二声(阳平) |
| 部首 | 雨 |
| 结构 | 上下结构 |
| 本义 | 自然现象:冰雹 |
| 引申义 | 打击、突袭(如“冷箭暗箭”) |
| 使用场景 | 气象描述、文学修辞 |
| 常见词语 | 冰雹、雹子、雹灾 |
| 字形特点 | 上部为“雨”,下部为“包” |
三、扩展说明
“雹”字的构成具有明显的象形特征。“雨”表示与天气有关,“包”则表示形状或包裹之意,整体形象地表达了冰雹是“包裹着水的固体颗粒”。在古文中,“雹”常用来形容突如其来的灾难或打击,如《左传》中有“天降雹,人失所”之语,表达对自然灾害的忧虑。
在现代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冰雹”这个词,而单独使用“雹”字的情况较少。不过,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中,“雹”仍然是一个规范且准确的用字。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雹”虽然不是高频字,但在特定语境中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掌握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