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基础意思是什么】“一毛不拔”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小气,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以下是对“一毛不拔”的基础意思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内容。
一、基础意思总结
“一毛不拔”原意是指连一根毛都不肯拔出,比喻极度的吝啬和小气。它常用来形容那些对金钱或资源非常珍惜、不愿付出的人。该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批评他人过于计较、不愿意分享或帮助他人。
在现代语境中,“一毛不拔”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过于节俭甚至苛刻,比如在消费、投资或人际交往中不愿意花费。
二、一毛不拔基础意思一览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一毛不拔 |
拼音 | yī máo bù bá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一毛不拔,为天下笑。” |
基本含义 | 形容极其吝啬,连一点东西都不愿给予或付出。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小气、自私,也可用于调侃或讽刺。 |
情感色彩 | 贬义词 |
近义词 | 吝啬鬼、铁公鸡、小气鬼 |
反义词 | 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大方之人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日常对话、文章写作中,表示对某人过于节俭或不愿付出的评价。 |
文化背景 | 来源于古代寓言或历史故事,强调节俭与吝啬之间的界限,提醒人们适度消费与分享。 |
三、使用建议
在实际使用中,“一毛不拔”应根据语境合理运用,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误解或冒犯他人。如果用于批评别人,建议语气适当,以免显得过于尖锐或不近人情。
此外,在写作或演讲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来解释“一毛不拔”,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总之,“一毛不拔”不仅是一个简洁有力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对节俭与吝啬的不同态度。理解其基础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一语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