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城濮之战。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还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智慧和道德理念。
一、典故概述
“退避三舍”字面意思是“后退九十里”。在古代,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这个典故源于晋文公重耳对楚成王的承诺,体现了他信守诺言、以德服人的精神。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并奠定了晋国在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
二、典故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来源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 时间 | 春秋时期(公元前632年) |
| 主要人物 | 晋文公重耳、楚成王、子玉 |
| 背景 | 晋国与楚国争霸,晋文公曾流亡楚国,楚成王对其有恩 |
| 典故内容 | 晋文公为报恩,主动后退三舍,避免与楚军正面冲突 |
| 结果 | 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
| 启示 | 诚信立身、以智取胜、知进退之道 |
三、典故的意义与影响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策略,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信守承诺:晋文公没有因战争而背弃诺言,展现了高度的诚信。
2. 战略眼光:后退三舍并非软弱,而是为了争取更有利的战机。
3. 以德服人:通过行动赢得人心,而非单纯依靠武力。
4. 灵活应变:面对强敌时,懂得适时退让,是智慧的表现。
四、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退避三舍”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 在职场中,有时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 在人际交往中,适度的忍让可以化解矛盾;
- 在竞争中,懂得审时度势,才能取得长远成功。
结语
“退避三舍”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精彩故事,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智慧与品德的重要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既要勇敢前行,也要懂得适时退让,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