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旁观是什么意思】“袖手旁观”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不主动参与、不采取行动,只是站在一旁观看或等待。这个成语常带有贬义,表示对他人困境的冷漠或缺乏责任感。
一、含义总结
词语 | 袖手旁观 |
拼音 | xiù shǒu páng guān |
释义 | 比喻对事情的发生漠不关心,不加干涉或帮助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人既归秦质,而欲无战,乃使郤缺告于秦曰:‘……’于是秦穆公与晋惠公盟于令狐,晋人遂归秦质,而秦人亦归晋之田。”(后世引申为“袖手旁观”的用法)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对他人的困难或问题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 |
情感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置之不理、漠不关心、旁观者清 |
反义词 | 积极参与、挺身而出、助人为乐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场合 | 面对同事的失误,他总是袖手旁观,从不提出建议。 |
家庭关系 | 父母在争吵中,孩子却袖手旁观,不敢插嘴。 |
社会现象 | 对于社会上的不公现象,有些人总是袖手旁观,不愿发声。 |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语境要合适:该成语多用于批评别人对问题的冷漠态度,不宜用于描述自己。
2. 避免过度使用:虽然它能准确表达冷漠,但频繁使用可能会显得语气过于严厉。
3. 搭配得当:可与“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等词搭配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四、总结
“袖手旁观”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问题时不作为、不干预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种态度,尤其是在需要团结协作或承担责任的时候。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