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中的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有哪些】《孙权劝学》是出自《资治通鉴》的一篇文言短文,讲述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吕蒙后来才略大增的故事。文章虽短,但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尤其是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较为典型。
以下是对《孙权劝学》中常见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总结分析,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用法与演变。
一、古今异义词
| 文言词语 | 现代含义 | 古代含义 | 说明 |
| 学 | 学习、学问 | 学问、学业 | “学”在文中指学习的过程或结果 |
| 乃 | 就、于是 | 才、竟然 | 表示时间上的承接或转折 |
| 但 | 只是 | 只、仅仅 | 表示限制条件 |
| 而 | 并且、可是 | 连接两个动作或状态 | 表示并列或转折关系 |
| 遂 | 于是、就 | 最终、终于 | 表示事情的结果 |
| 即 | 就、立即 | 假如、如果 | 表示假设或条件 |
| 更 | 再、又 | 改变、更换 | 表示改变状态或行为 |
> 说明: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已发生较大变化,阅读古文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
二、一词多义现象
| 文言词语 | 含义1(语境) | 含义2(语境) | 含义3(语境) | 说明 |
| 见 | 看见(“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知识、见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接见、会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见”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
| 为 | 是(“蒙辞以军中多务”) | 成为(“为学”) | 替、给(“为我谢曰”) | 根据句意可作动词或介词 |
| 以 | 用、拿(“蒙辞以军中多务”) | 因为(“以告”) | 认为(“以君之力”) | 多种语法功能,需结合语境理解 |
| 若 | 像(“若听茶声”) | 你(“若为佣耕”) | 如果(“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表示比喻、称谓或假设 |
| 意 | 心思、意图(“蒙乃始就学”) | 情趣、意境(“意与俱去”) | 猜测、认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不同语境下意义不同 |
> 说明:一词多义是文言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掌握其不同用法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总结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不仅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与灵活性。通过分析其中的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建议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词汇的多种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