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量等于的乘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概念之一。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剩余价值量的构成,我们可以从其决定因素入手,分析剩余价值量是如何形成的。
一、
剩余价值量是指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可变资本(v) 和 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本 是指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资本,它代表了劳动力的价值。
- 剩余价值率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因此,剩余价值量(m)= 可变资本(v) × 剩余价值率(m')。
这个公式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量随着可变资本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受到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二、表格展示
概念 | 定义 | 作用 |
剩余价值量 | 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 表示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
可变资本 | 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资本,代表劳动力的价值 | 决定剩余价值的“基数” |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 影响剩余价值的“倍数” |
公式 | 剩余价值量 = 可变资本 × 剩余价值率 | 揭示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 |
三、进一步说明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剩余价值量不仅仅由这两个因素决定,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力水平、劳动时间、工资水平、市场竞争等。但就理论层面而言,剩余价值量等于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率的乘积 是一个基础且核心的公式。
这一公式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也为分析现代经济中的剥削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语
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掌握“剩余价值量等于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率的乘积”这一基本公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剖析资本积累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