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考点汇总】《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主要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其文言知识点丰富,是中考和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师说》中的文言考点进行系统梳理,便于学生复习和掌握。
一、文言实词汇总
| 序号 | 实词 | 释义 | 出处 |
| 1 | 师 | 老师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 2 | 道 | 道理、学问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3 | 业 | 学业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4 | 惑 | 疑难问题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5 | 或 | 有人 | “或不焉” |
| 6 | 小学 | 小的方面 | “小学而大遗” |
| 7 | 吾 | 我 | “吾师道也” |
| 8 | 无 | 没有 | “无贵无贱” |
| 9 | 师 | 以……为师 | “则耻师焉” |
| 10 | 之 | 的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二、文言虚词汇总
| 序号 | 虚词 | 用法 | 例句 | 释义 |
| 1 | 之 | 助词,的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的 |
| 2 | 其 | 代词,他的 | “其皆出于此乎” | 他(指士大夫)的 |
| 3 | 也 | 句末语气词 | “吾师道也” | 表肯定语气 |
| 4 | 于 | 介词,向 | “于其身也” | 对于 |
| 5 | 而 | 连词,表转折 | “小学而大遗” | 却 |
| 6 | 以 | 介词,因为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因为 |
| 7 | 则 | 连词,就 | “则耻师焉” | 就 |
三、古今异义词汇总
| 序号 | 古义 | 今义 | 例句 | |
| 1 | 小学 | 小的方面 | “小学而大遗” | 现代指基础教育阶段 |
| 2 | 众人 | 一般人 | “今之众人” | 现代指多数人 |
| 3 | 于是 | 在这种情况下 | “于是余有叹焉” | 现代用于表示承接关系 |
| 4 | 无 | 没有 | “无贵无贱” | 现代“无”仍保留原义 |
四、特殊句式汇总
| 类型 | 例句 | 说明 |
| 宾语前置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
| 状语后置 | “不拘于时” | “于时”是状语后置 |
| 被动句 | “不拘于时” | “于”表被动 |
| 判断句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也”表判断 |
五、重点句子翻译
| 原句 | 翻译 |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
| 圣人无常师。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
六、写作特色与思想内涵
《师说》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强调“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韩愈倡导复古、重视教育的思想倾向。
总结
《师说》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涵盖了丰富的文言词汇、语法结构及思想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和思想内涵,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考生在复习时结合课文反复诵读,并注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