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一句原文一句翻译】《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撰写的一篇重要散文,旨在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并批判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本文以“师说”为题,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强调了尊师重道的必要性。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师说》的内容与思想,以下是对文章中部分经典语句的原文与翻译整理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查阅和学习。
一、
《师说》开篇即点明主题:“古之学者必有师”,说明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引导。韩愈指出,老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道解惑,因此应当受到尊重。文中还提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强调知识来源于后天的学习与老师的教导。此外,作者批评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现象,认为这是错误的观念。最后,他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主张师生之间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么这些疑惑终究不会被解决。 |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 |
|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还大还是小呢? |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地位低的人从师是可耻的,官位高的人从师是谄媚的表现。 |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现在的普通人,他们距离圣人的境界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个吧? |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会选老师来教育他们;但自己却以从师为耻,这是糊涂的。 |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那些教小孩读书、练习句读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 |
| 不耻相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学习道理有先后之分,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
通过以上原文与翻译的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韩愈在《师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批判。这篇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教育、学习与尊师的重要启示。


